20世紀80年代晚期,雨水花園的概念在(美國)馬里蘭州出現。隨后,這個概念隨著家庭園林景觀的發展迅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其他挑戰我們的環境因素不一樣,雨水花園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比如降低了我們日常的生活成本,使我們更加關注我們如何做能使環境受益。雨水花園除了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美麗,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利益。雨水花園的概念是非常寬泛的,包含了所有可以最大限度地截獲、輸送、轉化自然降水的園林景觀。整個園林成為一個雨水花園,每個因素都是雨水花園的組成部分,大的園子里還包含小的雨水花園... 閱讀全文>>
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規范,大量降雨進入典型的城市街區,夾帶著很多污物進入到最近的排洪管道。通常,雨水和污水將通過過濾設施,污物泥沙等會沉積下來,這些雨水經過植被時,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利用其中的一些成分。雨水花園在城市和郊區(很多道路、鋪裝的地面以及各種硬質表面)能有效降低地表徑流。 雨水花園在任何天氣狀況下都是有效的,特別是在地下水豐富的地區效果更加明顯。因為這些地區通常具有較深厚的土層,這些土層比堅硬的巖石層更能吸水...閱讀全文>>
雨水花園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馬里蘭州的雨洪專家在1990年提出,旨在通過模仿自然的滲透系統來管理城市中、尤其是不透水鋪裝地區(如屋頂、人行道和停車場)的雨水徑流。雨水花園具有以下功能:通過滯蓄削減洪峰流量、減少雨水外排保護下游管道、構筑物和水體;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滲濾凈化雨水,減少污染;充分利用徑流雨量涵養地下水...閱讀全文>>
Qing Lana Luo(羅青),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并留學美國,曾在美國CRJA和EDSA兩所著名景觀設計事務所任職,具有十七年景觀規劃設計從業經驗,現為美國注冊景觀建筑師,任教于奧克拉罕馬州立大學,同時擔任州立景觀專家職位。美國城市環境中的雨水管理設計...閱讀全文>>
2015年8月24日上午,新民晚報走進這片占地13000平方米的林帶,紅色的小徑曲曲折折,在蒼郁的林地中蜿蜒,內有小廣場、座椅供居民休憩。道路兩旁,種滿了美人蕉、黃菖蒲等觀賞植物,艷麗的花朵在綠葉中綻放。小路盡頭,一潭2000平方米的池水映入眼簾,水生植物生長茂盛...【詳情】
項目基地位于768創意園區,園區前身為大華電子儀器廠,是我國建國初期156項重點項目之一,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由原蘇聯設計師設計,是現存為數不多的老工業遺址之一。2009年改造為以知識創新、科研研發、設計創意為主的文創企業聚集地...【詳情】
‘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就是要利用吸水、蓄水、滲水等方法千方百計留住雨水。這次新修的這個小池塘,可以吸收5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水多時蓄水,水少時緩慢放水,綠地內多余的地表水也可被引入其中,改善綠地生態環境,起到海綿的作用...【詳情】
近日,經過3年多建設的青山江灘二期正式對市民開放,武漢市江灘建設和濱江濱水環境改造將再添新的亮點...【詳情】
黑龍江雨水花園位于中國東北哈爾濱群力新區,整個園子占地34公頃,是城市的一個綠心。場地原來為濕地,但由于周邊的道路建設和高密度城市的發展,濕地面積萎縮,濕地退化,有消失的危險。設計師將這塊濕地轉化為雨洪花園,一方面解決新區雨洪的排放和滯留,使城市免受洪災威脅,同時,利用城市雨洪,恢復濕地系統...【詳情】
近年來,中國一些城市“逢雨看?!爆F象屢屢發生,打造“海綿城市”迫在眉睫。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加強規劃建設管控,通過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采取屋頂綠化、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措施,使建筑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和綠地、水系等具備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詳情】
為響應國家建設海綿城市號召,進一步改善濱州生態環境,提高居民居住環境,2016年市城管執法局園林處經過前期專家考察,決定在新立西岸打造了濱州第一處具有集雨、賞景功能為一體的雨水花園...【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