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iui4e"></nav>
<menu id="iui4e"></menu>
<nav id="iui4e"><code id="iui4e"></code></nav>
  • <menu id="iui4e"></menu>
    <menu id="iui4e"><tt id="iui4e"></tt></menu><dd id="iui4e"></dd><menu id="iui4e"><strong id="iui4e"></strong></menu>

    段進:傳承文化,讓城市存“物”留“脈”

    2022-08-04 08:45:43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城市空間蘊含著經濟社會、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等鮮明特質,在文脈傳承中起著關鍵作用。

      從世界的眼光來看,重視城市文化發展已逐步形成共識。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十分重視,自1982年以來,已公布14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99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對過去的、已建成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有效的搶救與保護。

      城市空間追求的是合理的布局與功能、美麗且富有內涵的環境與風貌,歷史上形成許多經典的案例,成為城市文化遺產。然而,在新城建設或舊城更新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方面,直接套用傳統文化符號與形式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不實用的“假大空”式景觀或濫建山寨文物古跡的現象;另一方面,一些建設過分強調現代需求與先進技術,反而造成風格同質、千城一面等問題。讓城市文化遺產活起來并創新發展是空間基因理論要探索的關鍵問題。

      文化傳承,不等于符號復制或形態模仿??臻g基因理論認為,如果將城市空間中一些獨特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組合模式定義為空間基因,那么它承載著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成了城市的特色文化標識。城市文明有自己的基因,文化不是簡單的形式和特征,更不是局部的符號或標志。面對未來的城市建設,簡單粗暴地把建筑等城市文化遺產當文物保護起來束之高閣,或者簡單復制傳統文化符號和樣式,這些并不能真正做好文化傳承。

      我曾經在北方參觀一個大院子,房屋整體很漂亮,卻設計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馬頭墻,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不僅要看形態,還要看整體樣式是否融合當地的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是否真正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神韻。

      文化傳承,要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更新。這些年,我參與過許多城市規劃項目,愈發認識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進步并不矛盾。城市空間,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空間的組織和形式可以進化發展,關鍵是內核與模式不變。比如,中國“天人合一”思想所形成的城市與自然山水、地域氣候、不同景物相適應的特質留存到今天,成為北京的四合院、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等建筑形態,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反觀當下許多設計,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就是不尊重城市的空間基因,把自己的特色與傳統丟了,最后成了一個模子里出來的。

      一座城市承載著千百年的歷史,是鄉愁所在、底蘊呈現。城市設計者也是文化傳承者,我們在創造空間,空間也在改變我們。發掘城市空間鮮明的文化特質與精神標識,才能真正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讓一座城市既存“物”,也留“脈”。

     ?。ㄗ髡邽橹袊茖W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日本研究表明“數字森林浴”可促進身心健康

    日本研究表明“數字森林浴”可促進身心健康

    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的“數字森林浴”場景,可在室內再現森林環境,使人們足不出戶體驗森林景色、聲音和氣味,身臨其境般地享受森林浴,對于促進身心健康具有明顯效果【詳細】

    “十四五”期間,預計全國新增和改造綠道2萬公里

    “十四五”期間,預計全國新增和改造綠道2萬公里

    “十四五”期間,要精細化設計建設道路空間,提高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機動車等綠色交通路權比例,提升街道環境品質和公共空間氛圍。對于適宜騎行城市【詳細】

    深圳將建首個時尚公園兼零碳公園

    深圳將建首個時尚公園兼零碳公園

    深圳市龍華區大浪犁頭山郊野運動公園面向公眾開展咨詢活動。市民朋友可通過郵箱或在線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公園未來建設獻計獻策。據悉,該公園建成后將成為深圳首個時尚公園,同時也是深圳首個零碳公園【詳細】

    北京:300年古寺有機更新變身城市會客廳

    北京:300年古寺有機更新變身城市會客廳

    回龍觀中觀玉光,三百春秋未凝霜。在北京,有一座建于1719年的玉光寺,300多年來一直靜靜矗立在回龍觀地區西南角。近日,經過修繕更新后,玉光寺以城市會客廳“寺錦”的新身份亮相,讓市民大為驚喜【詳細】

    性色A∨人人爽网站
    <nav id="iui4e"></nav>
    <menu id="iui4e"></menu>
    <nav id="iui4e"><code id="iui4e"></code></nav>
  • <menu id="iui4e"></menu>
    <menu id="iui4e"><tt id="iui4e"></tt></menu><dd id="iui4e"></dd><menu id="iui4e"><strong id="iui4e"></strong></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