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昔日廢棄采石場 如今變美麗園林
南寧市邕寧區八尺江畔,南寧園博園內,曾經黃土裸露、塵土飛揚的采石場,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礦坑花園,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來。
昔日采石場,如今已變成南寧園博園景區內的獨特美景(央廣網發 梁章暉 攝)
“南寧園博園分布著14處露天采石場遺留下的廢棄礦坑,由于采用爆破的方式開采,采石場留下的是破碎的丘陵,高聳的懸崖,荒蕪的地表,深不見底的水潭,成堆的渣土渣石和生銹的采石設備。”6月2日,南寧園博園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陳健說。
2016年,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落戶廣西首府南寧,選址頂螄山片區。隨后,一場織補大地、“城市雙修”的生態建設實踐在此鋪開。
建設之初,設計團隊對廢棄采石場進行了多樣化、創造性的生態修復和景觀改造,通過利用現有的礦坑崖壁、峽谷、深潭、工業遺存設施等資源,采取人工修復、人工與自然修復相結合、自然修復等方式,打造了羅漢松園、臥虎潭(峻崖潭)、落霞池等8處礦坑花園,形成了生態恢復與自然體驗交融、場所記憶與地域特色共生的特色礦坑花園。
“通過生態修復結合園林景觀綜合設計建設后,園博園的礦坑生態環境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和其他效益,吸引了白鷺、斑鳩、翠鳥等動物過來繁衍生息,成為了游客游玩打卡的好去處,成為了南寧園博園最佳景觀特色和科普研學最佳載體。”陳健說。
原本遺留下來的廢棄礦坑,已變成游客賞玩打卡的好去處(央廣網發 林姍婷 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黃飛波表示,近年來,廣西積極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實施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十三五”期間,廣西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5834.13公頃,其中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面積2431.63公頃。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即在全壽命期保持低能耗、環境友好并且健康宜居的高品質建筑。從綠色建材到綠色裝配,再到對既有建筑的綠色化改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綠色建筑“走進”了大家的生活【詳細】
濟南: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呼之欲出
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設計、建設已經全面展開。濟南市下大決心來實施的這項重大文化工程,在國家和山東省層面也是屬于高等級的文化工程項目。整個文化公園的建設分為四個區、五個工程【詳細】
保護水域岸線呵護河湖健康,具體怎么做?
河湖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暢的河道、干凈的水面、整齊的岸線,共同組成健康河湖。近日,水利部制定印發《關于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的指導意見》,以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保障行洪通暢,復蘇河湖生態環境【詳細】
河北加快構筑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
燕趙大地,遍野青翠。塞罕壩機械林場百萬畝林海松濤陣陣,張家口冬奧賽區綠意盈人,雄安新區千年秀林茁壯生長。近年來,河北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系統治理,精準管理,不斷提高綠化質量【詳細】